box modul

181-6278-8876

代表说:村庄改造不能重建设轻管理

2022-01-21 10:26:45 )次浏览

近年来,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百亿级资金用于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庄进行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内容涵盖道路、桥梁、自来水、污水、河道、绿化等项目,让农村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不过,市人大代表顾秀平发现,改造好后的村庄往往美不了多少时间,又会回到老样子。

“我调研走访后发现,两三年前完成的村庄改造项目,由于后续管理没有及时跟上,部分工程已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有些村里的中心绿化场地、河边的景观绿化和道路两边的景观绿化,由于没人管理而杂草丛生,有的花草苗木被病虫害侵蚀得只剩下树干,有的已经死亡,有的被老百姓翻种了蔬菜。”顾秀平说,究其原因,还是“重建设轻管理”的传统观念没有扭转过来。

顾秀平认为,乡村振兴、村庄改造工作面广量大、主体繁多,不同主体重视程度不一、行动力度不一,导致管理与建设衔接滞后,项目质量反弹等问题层出不穷。另外,在村庄改造过程中,目前引导农民参与的力度还不够,没有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受益权、决策权、监督权。“不少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民的参与度不高,参与的机会也不多。”

对此顾秀平建议,村庄改造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比如河边是建设成岸边绿化还是保留蔬菜地等问题,应由农民自己说了算。村庄改造过程中,专业的事应由专业施工队伍做,但一般的劳务可由村民自主报名参加,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对村庄改造的参与度、知晓度、支持度。“对于后续长效管理机制,政府财政应确保必要的养护资金,村内的环境卫生工作可由村民自主管理,可以解决部分劳动力,相关工作应由各村党组织负责,并应纳入各镇、村的考核指标。”

市人大代表唐东卫同样关注了村庄改造问题。他调研后发现,除一些乡村振兴示范村及紧邻城镇的乡村外,上海郊区、特别是远郊农村的夜晚依旧“黑漆漆、静悄悄”,村民上夜班没有灯光照亮回家的路,老年村民想在饭后散步串门却没有路灯相伴。“这不仅存在安全和治安隐患,也不利于乡村地区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不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唐东卫建议,保留保护村应做好路灯照明规划,在村组道路及宅前屋后增设太阳能智能路灯。另外,在进行路灯安装时,应预留摄像头等技防设备的安装空间,以便今后将耕地保护、治安联防、疫情防控、环境整治、宅基地管理、养老服务等纳入统一运营平台管理,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