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留古韵,百年古村展新颜。
2021-12-02 15:17:33 ()次浏览
庭院深深、古韵悠悠。
仿古的问炉亭,浅草疏树的澄怀道,反映农耕生活的归朴园,还有动人传说中的灯盏潭,都散发着迷人的田园气息。
初见朱家沟
传说以前在岸门口镇朱家沟村口,麻柳树沿河岸一字排开,共有10棵,由于枝繁叶茂,阴荫蔽日,常有燕子筑巢,每当烟云低垂,成千上万的燕子在河滩上飞舞,蔚为壮观,因此得名燕子河。燕子河穿过大峡口后,与中节河(原名太平河)在岸门口交汇,河面渐宽,水流渐急。关于岸门口地名的由来,当地人解释说:早年岸门口,所建房屋前面向街道,后檐临河,房基多建于河岸,故称岸门口。镇政府所在的街道村有朱家大院、张俊耀民居、千年麻柳树等历史和自然遗迹。
麻柳树见证70年红色历史
一棵高25米、树围6.7米的麻柳树,需要四五个人才能拥抱,生长在朱家沟村口。一空的小水电引水渠被改造成了城垛的形状,上面刻着朱家沟三个红色的大字。
能不能有这样的情况:在某个清晨,燕子河细碎的水流声夹杂着商肆的叫卖声,当年的岸门口人,临轩推窗,举目处却看到牛头山松竹满山每当春暖花开,积雪不消。
朱家沟位于燕子河南岸,牛头山北坡,经历了百年的宗族变迁,见证了一段红色的历史。1944年5月,康县县政府驻地从云台迁至岸门。1944年5月,康县县政府驻地从云台迁至岸门。
1958年5月礼堂建成前,康县第一次党员会议、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等多次会议都在朱家沟的柳树下召开。朱家沟村口成为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的主要会场:树旁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凳子供发言人使用,其他干部群众以石头为凳子,坐在树下。
2017年11月2日,十九大代表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选择到这里与老乡们谈心,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十九大精神。宣传活动不仅吸引了岸门口镇朱家沟村的村民,邻近的万家河村更有包车前来听。
一条常年清澈的小溪拉长了整个村庄,一排排的住宅位于小溪的两岸。朱家大院门口站着一根石头拴马桩,上面隐约可以看到道光十九年立这个词。在高高的台阶上,一对以角莲为图案的圆石鼓门当非常醒目。
走进朱家大院,光滑平整的石阶,斑驳破碎的院墙,黝黑陈旧的檐头,精雕细琢的砖瓦,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
据报道,朱家大院建于清道二十八年(1848年),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为更好地保护这座记录家族百年兴衰历史的大院,该村对其进行了修旧如旧的修复,保留了原有的木质构件和石雕瓦片,在保护村庄历史文化原真的同时,保留了家族的精神家园。
朱家沟现有51个村民中,朱姓46个。朱氏后人朱彦杰,现经营朱家沟五福临门民宿,向记者展示了他家中保存的一张家谱照片。这个修写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家谱里有一个题目:祖于前明成化二年由四川绵竹县朱家坎迁入,永久发达,丁财两旺。优雅的自然环境和崇文重教的习俗,为这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百年来,俊才辈出。翻阅民国时期的《新编康县县志·人物卷》,其中记载:朱耀山,字秀峰,县南岸门口人,光绪乙酉科武举。朱凤仪,字云凌,岸门口人,陕西华阳县知事。
尽管百年沧桑,朱家沟村还是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古道、古宅、古泉等建筑格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景观文化象征。朱家沟村于2016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留住时间的方式
唯有将其变成珍贵的事物
每次来朱家沟,都给人深深的感触。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凝固的历史和尘封的岁月融入美丽的乡村建设,紧跟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潮,让百年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近年来,该村按照发展休闲度假、田园观光、农业体验、建设县后花园的建设目标,整合财政、交通、水保、发展改革等项目资金858万元,群众自筹2600多万元,改造住宅庭院,硬化村民道路,筑堤修桥,疏浚绿化,保护恢复朱家庭院,打造麻柳红色广场、归朴园、练炉坊等文化景观。
朱家沟乡村旅游协会成立,镇政府筹集5万元作为村集体股份,采取党支部+旅游协会+贫困家庭模式,吸收村民工作,转移居民住房,发展特色小吃摊位,投资建设五福临门精品B&B已成为县青年创业、扶贫致富的基准。2018年9月,由中国建设集团投资建设的康县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园区项目于2019年4月开工,建成后在全县旅游业中发挥了更好的带动作用。
院落深邃,古韵悠悠。仿古的问炉亭,浅草疏树的澄怀道,反映农耕生活的归朴园,还有动人传说中的灯盏潭,都散发着迷人的田园气息。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朱家沟村将沉睡的历史和红色的基因唤醒,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之后,让自己“活着”起来,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