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021-07-03 10:48:19 ()次浏览
一座古村落:考古学者看到文物、文化学者看到“非遗”、建筑学者看到楼阁、民俗学者看到节日、宗教学者看到崇拜;那么对于白石村,它应该怎么样被世人看待?
建筑结构
建筑质量
建筑年代
村落选址与格局
布局特点
村落建筑顺应自然山体形成灵活多变、错落有致的聚落空间,同时围绕田螺形局进行布局,体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
历史环境要素
民俗活动
传统建筑保护
保护类建筑
传统建筑保护
修缮类建筑
传统建筑保护
整治类建筑
传统建筑保护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村落入口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现状研究(摸清家底)
村庄简介
用地现状
村庄简介
革命历史
用地现状
建筑结构
建筑质量
建筑年代
村落选址与格局
街巷与地形关系
由于村落为山地型聚落,因此街巷形态多顺应山地地形走向,其与地形的关系可分为三种(1)垂直等高线,利用台阶拾级而上(长571米,约占38%);(2)平行等高线,顺应地势走向,自然弯曲(长633米,约占42%);(3)与等高线斜向相交,通过多次转折攀登,蜿蜒而上(长316米,约占21%)。街巷与地形的关系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建筑与地形的关系。
街巷空间分析
村落的街巷空间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可分为完全闭合空间、半开敞空间、完全开敞空间三种类型。(1)完全闭合空间:街巷由两侧建筑围合而成,相对内向、私密;(2)半开敞空间:街巷一侧为建筑或护坡,另一侧为山体或田园;(3)完全开敞空间:由于地形较陡,街巷两侧为菜园、田地等。
布局特点
村落建筑顺应自然山体形成灵活多变、错落有致的聚落空间,同时围绕田螺形局进行布局,体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
历史环境要素
民俗活动
传统建筑保护
保护类建筑
处仁堂为不可移动文物,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应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
整理周边环境,拆除坍塌破损的临时建筑物并恢复为绿地。
传统建筑保护
修缮类建筑
建筑上,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进行保护。修缮破损的构件和屋顶,并对建筑进行局部的复原。
环境上,清理院落杂草,恢复为卵石或三合土地面,适当种植本土植物,美化环境,同时恢复建筑前的池塘。
传统建筑保护
整治类建筑
提取村内白色与木色的元素,利用板材与白漆进行建筑表皮的包装,使其乡土化,同时削弱弧墙的现代感,并增加木栅窗格进行采光;
将屋顶改成灰瓦坡屋顶;
拆除入口雨棚构件并将其改成单坡的形式。
传统建筑保护
改造类建筑
建筑上,严格保护传统建筑的风貌,外部采用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立面改造,内部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并对破损的构件进行修缮。此外,对内部进行现代化更新,将其功能置换为茶楼、客栈。
环境上,保留乡土性的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理,清除杂草,并适当种植本土观花类植物,丰富空间。对建筑入口空间进行整治,对地面采用青石板加卵石进行铺砌。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村落入口
对建筑外立面采用乡土毛石进行立面整治,使其成为“白石”村的标志,并种植爬藤植物对墙面进行垂直绿化;
对沿路山体采用乡土石块进行护坡处理,并采用爬藤植物进行绿化,同时书写“白石村”村名,并整理路边排水沟渠。道路左侧采用仿木质感的护栏进行安全防护。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街巷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水系
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水系
规划定位:
以山地型传统村落为载体的精品旅游特色村。
以山地型传统村落为载体的精品旅游特色村。
思路: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村落的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开发以古村落文化体验为主的系列休闲产品,以及营造可充分体验在地文化的民宿产业,实现古村引进游客、体验留住游客、民宿住下游客的目标。从而建立 “游传统村落、住传统民居、吃农家饭菜、购土特产品、赏“田螺”风光、体农事乐趣”的民宿旅游服务体系。
景观节点—入口
景观节点—入口
首先:完善村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村委会功能,于其中设置文化活动站、托儿所、卫生站等功能;对田螺盖旁的闲置建筑进行更新,将其改造为老人活动中心;将德丰堂改造为游客接待站,此外将村内无人居住的建筑更新为特色民宿,并建议将仍有原住民且空余房间较多的民居改造为普通民宿。
其次:对村落整体景观风貌进行提升,并进行旅游项目的设置,同时在核心保护范围外预留民宿适度扩建区域。
景观节点—入口
景观节点—村尾
景观节点—入口
设计说明:遵循乡土性的设计理念,对村庄的入口形象进行景观上的整体提升。采用乡土材料如杉木制作廊架,并在池塘中搭建竹制的饮水渠,形成水帘效果。同时,建议将现状的停车场地置换为游客服务点为初入村庄的游客给予指引及其他相关服务。
景观节点—村尾
设计说明:该节点可以观赏村庄的大致面貌,而且拥有红豆杉等名木,观景效果较好,因此对该节点进行观景平台的设计,采用杉木搭建观景廊亭,同时修建观景平台及休憩座凳,并将乡土的石磨等物品改造为景观小品丰富空间。此外,对水系进行亲水空间的营造,丰富整个节点的空间质量。